W...
19 1月 2007
11 1月 2007
11
1月
我喜歡收集盒子、箱子和袋子。而對我收集盒子、箱子和袋子這些容器這件事,我一直執行得很邋遢。這並不是說,這是一種很邋遢的習慣,而是說,我像是抱著一種開民宿的心情在收集這些容器。這些盒子箱子和袋子在某一個因緣際會之下住到了我的民宿裡,然後又為了各自的某些莫名的理由一去再也不回了。(也許每個盒子、箱子或是袋子都有自己規畫吧。)我沒有像鐵道迷、集郵迷和其他世上各種奇奇怪怪的迷們一樣把蒐藏品分門別類的行為。也許從嚴格的定義角度來說,我說不上是盒子迷吧。(同理,也不是箱子迷或是袋子迷!)我收集容器,因為它們似乎象徵著一種「潛在的秩序的可能性」。首先討論其中的「秩序」這部份。當我手上有一個長-寬-高都是26.3公分的盒子的時候,我就會忍不住地想:「如果我手上有足夠的這種統一尺寸的盒子,那麼我就能把許多東西分別放到同類的盒子裡。然後再去訂一個26.3公分的整數倍數的長-寬-高,再加上走道的預留空間的房間,我就能把我全部的人生硬體經歷放到這個房間裡。」這樣的想法至少有兩個弱點。一.我所擁有的物品,不一定都是26.3公分以下的尺吋。二.分類的標準是?(e.g., 「自動鉛筆」應該分類為「自動類」而和「可換替心的中性筆」放在一起?還是應該分類為「鉛筆類」而和「工程鉛筆」及「普通鉛筆」放在一起?)對第一個弱點,我還沒有一個很完整的解決的方案。但是對第二個疑問,我的做法是:「我避免擁有第二個分類項目的物品。」(例如:「我不買可換替筆心的中性筆。」)(暫時抽離問題本身,回到現實面,除了在大賣場一次拿了兩個科學麵的紙箱外,我還沒有什麼機會能在同一時間擁有兩個以上能放入我二十七年的人生所擁有的硬體的容器。更何況,我二十七年的人生硬體量,光憑兩個科學麵的紙箱,根本就放不下...因此上面這一段,完全是杞人憂天的行為。)再回到「潛在的秩序的可能性」的「潛在」及「可能性」的部份。我又很不想要弄成事事都依循著某種秩序的樣子。理由有三:一、那樣的人生很無聊。二、那一下子就被人摸透了。三、秩序是用來被打亂的。既然總會被打亂,那幹嘛要建立?(至此,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又回到了原點。)容器是拿來盛裝的物品的,裝好,包起來就會變成一個「包」(a...
01 1月 2007
01
1月
最近就這麼翻翻看看地,也看完了一本閒書:吳祥輝先生寫的「芬蘭驚豔」 ,遠流出版。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叫做「品牌忠誠」,原本以為這只是個行銷用語,但是仔細想想,其實它也反應了生活上的許多層面。比方說,就資訊方面來說,在我就讀的研究所裡,有的教授天天高唱「微軟好」,也有的教授是徹底的「蘋果迷」。當然,也有教授是單純的 "end user" ,電腦只要能用就好了,用什麼方式、用什麼軟體、用什麼心態,其實並不重要。廣義地說,我們可以把「習氣」或是「慣性」都包裝得美美的,然後貼個標籤,上面寫著「品牌忠誠」吧。但是,究竟什麼是「品牌忠誠」?網路上可以查到許多傳授:「如何培養品牌忠誠的顧客群」(白話文叫:如何讓你的金主每次都把錢拿給你,而不是給別人!)帶著這句白話文的解釋,我檢視了一番自身的「品牌忠誠」。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心態,我總是喜歡用「非」第一大廠的東西。從腳踏車、相機、衣服、電腦零組件、作業系統、應用軟體甚至論文中的主要理論。這種心態,其實相當的犯賤,我姑且稱之「老二心態」吧。帶著「老二心態」處世,我的身邊卻出現了很多考驗我的「老二心態之品牌忠誠」的事件。(1)....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