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4月 2007

怎麼玩贏剪刀石頭布!

Dumb Little Man (愚笨小男人?) 是一個很有趣的網站,它充滿了一堆的 HOWTO (教你如何 XXX 的文章。XXX 是指任何事!不是網站上會有 XXX 的那種 XXX )。今天我突然看到一篇「很」實用的文章 - How to win at Rocks, Paper, Scissors (怎麼玩贏剪刀石頭布!)

[原文連結]

由於這篇文章對我這個每次玩剪刀石頭布都輸的人來說實在是「」實用了,所以...我一定要把它翻譯成中文,在這裡記錄下來...


[1 - 新手才會出石頭!

在剪刀石頭布這個遊戲中,有一個傾向:「新手才會出石頭!」。因為男性傾向主導整這個競爭遊戲,因此被視為「強壯」和「力量」的意思的石頭,所以男生會傾向出石頭。利用這點,在和男性友人對戰的時候,很容易就能在第一回合贏得剪刀石頭布。這個策略在面對任意對手的時候最有效,但是如果你的對手是職業棋士的話,那就可能不太有效了。]

[2 - 先出剪刀!

延伸第一個策略的思維,如果你的對手是一個經驗豐富的人的話,那麼第二個策略就是先出剪刀。因為這種人一定不會先出石頭,道理太簡單了。 (譯者按:新手才會出石頭!) 這種情況下,先出剪刀是比較安全的對策。要嘛,對手就會出布,讓你贏得比賽,或是出剪刀,讓賽局成為和局。]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盡量先出布,再出剪刀。如果你的對手是個心機比較複雜的人,那麼就先出剪刀,再出布!總之呢...不要亂出石頭啦!

帶著這個策略,我馬上找了研究室幾位同學和學妹試了一下。我採取的策略都是先出布再出剪刀。

實驗結果:兩勝三敗.

實驗心得:
1). 看來大家的心思都比我原先猜想的還要複雜上許多啊!
2). 怎麼還是輸呢?

16 4月 2007

[閱讀] 一個猶太人的反省


出版社:立緒
作者:馬克.艾里斯 Marc H. Ellis
譯者:梁永安

愛德華.薩依德 推薦
諾姆.杭士基 推薦

我再也不能沈默,要向全世界表達我的憤怒,以色列的猶太人放棄了上帝,只信仰戰爭。 (Marc)


這 本書的閱讀經驗是令人不安且感到隱隱作痛的。不安的是地球上另一端的巴勒斯坦人活在有如二戰時的猶太人的經驗中,而我們似乎無能為力。隱隱作痛的是,其實 我們是可以做些什麼,但是由於種種找出來的理由或是藉口,被我們當做「原因」。然後我們便堂而皇之地認為自己無能為力,並且也自認為這個「無能為力」的結 論,是經過理性思考的結果。

二次大戰結束後,一九四八年,聯合國同意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上建立國家,於是,猶太人便在「巴勒斯坦」 這塊土地上成立了以色列這個年輕的國家。問題是,經過了幾百年的流離,這塊土地上原先已經住滿了被認為是阿拉伯民族的巴勒斯坦人。當然,猶太人的信仰和這 幾百年來住在「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上的人是不同的。即使同樣都是流著「閃族」的血統,但是猶太人就是認為這些巴勒斯坦人不該住在這塊土地上,因為這是神聖 的土地,是耶路撒冷的所在地。

為了趕走/消滅巴勒斯坦人,以色列發動了幾次戰爭或是暗殺/刺殺行動(用炸彈或是美國提供的攻擊直昇機)以 及實施許多屯民、土地重劃…等等措施,讓巴勒斯坦人活在一種恐懼、沒有尊嚴的生活環境中。許多時候,讀到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行為時,真是讓人有時空錯 亂,角色倒置的感覺。比如:

一個母親為她被射殺的十幾歲兒子傷心 得歇斯底里,一家人站在被摧毀的家門前,呆若木雞;一個家庭被迫分開,流離失所;不義的法律武斷規定學校校門與商店店門開關的時間;刻意羞辱一個民族,將 其文化視為低等和異類;讓一個民族無家可歸,沒有公民地位;逼迫一個民族接受軍事統治。 (艾蓮娜.柯雷普費茲;散文家兼詩人)

若是只看上面這段文字,一下子,還以為是在說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做的事。回過神來,才發現不是,這是現在的以色列人對巴勒斯坦人做的事。

此外,在這本書中有兩段文字,一直在我心頭迴繞:

詩人塞登 (Efraim Sidon) 用大屠殺的記憶來質疑黎巴嫩戰爭的正當性:
我指控錫登 (Sidon) 與泰爾 (Tyre) 兩地的兒童
他們的死亡人數尚未清點
三歲大的、七歲大的,還有其他年紀的 –
我指控他們犯了與恐怖份子為鄰的罪。
孩子們,如果你們不曾住在他們近旁,
你們今天就會是學生,
所以,你們必須受懲。

看 完這首詩,再想到去年以色列為了懲罰真主黨人,對一個叫迦南的小鎮發動攻擊,炸毀一所避難所,造成許多平民傷亡,其中最小還是小 baby,最老的也七十幾歲。裡面沒有中壯年人,因為以色列數週的封鎖,已經讓當地斷糧。因此這些小孩的父母都冒險走路出去找食物。只是沒想到回到家時, 卻只能見到自己的寶寶…。CNN 的主播在報導這篇新聞時,甚至動了怒,質疑以色列為什麼不派特戰部隊直接進入,把武裝份子抓出來就好,而要動用空襲這種方式?

(迦南是音譯。和聖經上那個「迦南美地」的「迦南」不是同一個地方。不過讓人覺得猶太人真是莫名奇妙的是,在聖經裡頭,「上帝允許希伯來人到迦南去,把那裡『不義』的人殺掉。因為迦南是要賜給希伯來人的。」呿…聖經是誰寫的?不義是誰講的?)

另一段更讓我痛心的詩,也是塞登寫的。他用反諷的筆調寫下:
我指控黎巴嫩的居民 – 所有的人
必須為納粹在大戰時對我們的殘酷迫害負責
因為世世代代,我們每個人都必須
自以為
正在對付希特勒
永遠,永遠
這正是比金 (Begin) 正在做的。

我指控你們全部的人!
因為我永遠永遠
是天經地義的受害者。

當 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正好是今年的二二八前夕。我有幸並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但是直到現在,台灣民族自己的政黨都已經執政兩任了,竟然還有臉把這種事拿出 來指責在野黨。這就讓我感到很不解。當一個政黨成為執政黨的時候,他所要承受的,不只是權力、義務和責任而已。執政黨也應該承受政府曾經做的錯誤的政策所 造成的負債。好比前一任做了錯誤的決策,開發山區,讓接下來的幾年一直山崩、土石流。這時候,下一任能說:『那是前一任做的錯事,叫他來道歉,至於土石流 造成的損失,和我沒關係。』這種話嗎?不,當你決定要參加這場權力鬧劇的演出時,好的,壞的,你都該接受。故然,那是前一任犯下的錯誤,但是,該道歉的永 遠都是「當權者」。都成為當權者了,還一直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那你就是真真正正地在利用、在消費受害者罷了。

最後,本文中可以讀出,作者本身是一個學養豐富的學者,但是過於「學者風格」的文筆,會有一種缺點 – 乍看之下會為之一楞,心中浮現:「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的聲音。比如

中文版 42 頁:
在《猶太人之城中,唯一的生命跡象只是一座冒煙的煙囪;城市本身在上帝誡命的重大壓力下沉陷,「在它的被揀選性 (chosennness) 的象微物之下奄奄一息」…

中文版 103 頁:
… 經歷了大屠殺以後,猶太人要怎樣與上帝相處?猶太人還可以相信一個容許這種災難發生的上帝嗎?有超過一百萬無辜猶太小孩被殺以後,猶太人還能信上帝嗎?… 因此大屠殺神學家提出的,是一種超越禱告、儀式和上帝確定性的宗教,並把該宗教放在猶太民族的歷史躍進中來思考 (一九六七年後的以色列是這歷史躍進的體現者。)…

中文版 175 頁:
超越 (beyond) 這個概念,或者說承認一個更高真實的決定,並不只是或主要是關於超越性 (transcendent) 的 – 至少不是一般理解的超越性。

中文版 176 頁:
…列維勒斯把這種時刻形容為在此與非在此,存在於時間之內也存在於時間之外。寬宏在其中會被擁抱和擴大;自由會被授與和取得。

這些字句,往往我都要讀個兩三遍,才看得懂那句句子是什麼意思。但是多看了幾次,除了讓自己更了解作者的意思外,也不得不為作者細密的思維和辯証感到折服。除了論証有「理」,作者更讓我看到身為一個人文學者對「人」的關注和那份痛苦的溫柔。

11 4月 2007

Suger Free - 可口可樂新口味兒!

新竹租的房間附近一間全家便利商店裡,令人驚豔地發現黑色的可口可樂瓶身包裝。仔細一看,上面寫的 "ZERO~0熱量,依然可口可樂"。嗯…希望它的廣告文案不是受到某人的「依然飯XX」[1] 的專輯啟發。

總之,反正已經把減肥當做終身職志[2] 的我,當然要試試看這種「零熱量」的新口味囉!雖然平時是百事可樂的支持者,但是…就小小地背叛一下吧。畢竟,知己知彼,百事可樂嘛!


成份:碳酸水、焦糖、磷酸、阿斯巴甜及醋磺內酯鉀(人工甘味料)、香料(含咖啡因)、苯甲酸鈉(防腐劑)、檸檬酸鈉。

口感:(以普通可口可樂為基準)第一口可樂入嘴,感覺很辣口。原味可口可樂的氣泡感十足,和健怡可口可樂相較之下,好喝得多。健怡可口可樂喝起來就像在喝空氣一樣…氣泡感稍嫌大了些。再來是甜味,和原味可樂相比,沒有含糖飲料的那種「黏」在喉頭的不順口感,反而是相當的清爽。好喝而不黏膩。

品嚐了幾口之後,才突然想起,去年在加拿大,好像在旅程中的某家旅館也喝過一樣的東西。似乎是黑色蓋子加黑色瓶身包裝。在途中本來一度拿來當做水壺用,但是因為是長途旅程,要是喝得多,那想必廁所也得跑得比較勤快些!偏偏我們遇上一部「廁所故障」的巴士…大家就忍一時,風平浪靜吧。

照完照片以後,突然發現,下面這張縮小版的,感覺好像兩個人在夕日的海邊相對似的…真是奇怪的感覺。



[1]. 依然飯特稀,仍然嘴咕噥
[2]. 如果減肥都能當做終身職志,那大概就是減不下來了…

01 4月 2007

Linux Box ! - 一隻企鵝的告白 (外傳 - 後篇)

過一番等待,在網路上買的二手主機板終於寄到了手上。我像拿到玩具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把新買到的二手主機板拿回房間準備做替換。拆舊板子拆到電源供應器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燒掉的不只是主機板,連電源供應器接主機板的那個接頭也燒掉了。

這下好了…連電源供應器也要換了。

不過我又想到,都燒得這麼嚴重了,但是我還是可以開機進 Linux ,但是只能使用指令模式,沒有圖型介面。反觀 Linux Box 裡裝的 Windows 就完全沒辦法開機了… Linux 是怎麼辦到的?

不管怎麼樣,先到專賣 3C 的 S-賣場,幾經考慮後,分別買了電源供應器和機殼。畢竟原先的機殼就是因為散熱能力不是很好,才會一直要買風扇或是做些散熱的安排什麼的。換個散熱好一些的機殼,應該能防止同樣的燒毀事件再發生吧!

回到房間,開始了 Linux Box 的移植的大手術…

一邊把舊機器裡的零件拆一樣一樣地拆出來,我一邊想:「那這樣這部電腦是不是要換代號了?」仔細想想,除了顯示卡和光碟機的排線外,這整部電腦都不是一開始組的時候的東西了。用人的角度來看,就是說一個人除了盲腸眼角膜外,其他都是換過的…

有趣的是,如果一個人真的除了盲腸和眼角膜之外,就算他真的和原來的他有相同的性格和記憶,其他都是「非原裝」的,那我們一定會覺得這是「另一個人」,只不過這個人和原先那個人有一樣的個性和經歷罷了。但是,在電腦上面,我卻不會覺得這是「另一部電腦」。 Linux Box 的代號還是 Be2 。換了硬碟,但是系統和檔案並沒有換啊!換了 CPU ,但是還是不覺得它應該是一部「新」電腦。這個關係,大致上可以用以下的方式表示:


人 α 和 人 β:同樣的記憶、個性,不同的大腦 → 另一個人

電腦 α 和電腦 β:同樣的系統、檔案,不同的硬碟 → 同一部電腦


回來想到「人」的問題。那每次我使用「你」、「我」、「他」或是「小明」這些名字的時候,我到底是在指哪個部份?不是手,不是腳,是大腦嗎?還是那份回憶和性格?

如果是指「大腦」這個硬體的話,那麼交朋友的時候,我只要認識你的大腦構造就好啦,何必要管你的個性脾氣呢?再說,就算一個人遭逢某種變故而變得六親不認、性格大變,我們還是認為他是同一個人嗎?

如果是指「回憶和性格」這部份的軟體的話,似乎是比較接近我想的「認識一個人」的意思。但是…從語意學的角度來說,我永遠沒辦法在真實世界裡找到「指涉對象」耶!怎麼辦?我總不能說「小明」指的是某個真實世界中一團模糊的思想和回憶吧?!

啊,這個問題愈想愈頭大。還是換個實際一點的問題來想好了...

算算在這半年內,Linux Box 零件已經更新/昇級了:

  • 大型風扇:110元
  • CPU風扇:200元
  • 主機板:700元
  • 電源供應器:1000元
  • 機殼:950元
  • 排線及分接線:256元
  • 1.4GHz CPU:500元 (昇級)
  • 160G硬碟:2050元 (昇級)
  • 194+USB Combo 卡:499元 (昇級)
小計:
總花費:6265元
扣除昇級汰換後之花費:3216元

ps. 因昇級而汰換下來的零件已規畫其他用途,不計入消費財。

也就是說,我花了3216元昇級舊的設備。又另外花了3009元買新的設備。

這個數字差不多就是臨界值。再多三千塊左右,那可能就會認真的考慮要不要花這筆錢下去修。想著想著,舊的零件也差不多都移到新的機殼裡了。那麼,就開始佈線、接線吧!我一邊接線,一面又很想拿紙膠來把這些線都蓋起來,這樣看起來比較整齊…但是,我的機殼又不是透明的,把線蓋起來幹嘛?想著想著,接著接著…一件令人氣結的事就這麼發生了…要接硬碟的電源線硬是短了差不多五公分,怎麼拉、怎麼移…就是不夠長。這下,又要再跑一趟賣場了…

從兩點開始,到六點多(含吃飯),我花了近四個小時,把 Linux Box 救回來了!開機的那一剎那…我突然覺得:「風扇好吵…」

不過,我應該拿耳塞把耳朵塞起來就好了,五十塊錢就能解決的事情,結果我花了100倍以上的金錢和力氣來解決。唉…過於神經質的人,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