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4月 2007

[閱讀] 一個猶太人的反省


出版社:立緒
作者:馬克.艾里斯 Marc H. Ellis
譯者:梁永安

愛德華.薩依德 推薦
諾姆.杭士基 推薦

我再也不能沈默,要向全世界表達我的憤怒,以色列的猶太人放棄了上帝,只信仰戰爭。 (Marc)


這 本書的閱讀經驗是令人不安且感到隱隱作痛的。不安的是地球上另一端的巴勒斯坦人活在有如二戰時的猶太人的經驗中,而我們似乎無能為力。隱隱作痛的是,其實 我們是可以做些什麼,但是由於種種找出來的理由或是藉口,被我們當做「原因」。然後我們便堂而皇之地認為自己無能為力,並且也自認為這個「無能為力」的結 論,是經過理性思考的結果。

二次大戰結束後,一九四八年,聯合國同意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上建立國家,於是,猶太人便在「巴勒斯坦」 這塊土地上成立了以色列這個年輕的國家。問題是,經過了幾百年的流離,這塊土地上原先已經住滿了被認為是阿拉伯民族的巴勒斯坦人。當然,猶太人的信仰和這 幾百年來住在「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上的人是不同的。即使同樣都是流著「閃族」的血統,但是猶太人就是認為這些巴勒斯坦人不該住在這塊土地上,因為這是神聖 的土地,是耶路撒冷的所在地。

為了趕走/消滅巴勒斯坦人,以色列發動了幾次戰爭或是暗殺/刺殺行動(用炸彈或是美國提供的攻擊直昇機)以 及實施許多屯民、土地重劃…等等措施,讓巴勒斯坦人活在一種恐懼、沒有尊嚴的生活環境中。許多時候,讀到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行為時,真是讓人有時空錯 亂,角色倒置的感覺。比如:

一個母親為她被射殺的十幾歲兒子傷心 得歇斯底里,一家人站在被摧毀的家門前,呆若木雞;一個家庭被迫分開,流離失所;不義的法律武斷規定學校校門與商店店門開關的時間;刻意羞辱一個民族,將 其文化視為低等和異類;讓一個民族無家可歸,沒有公民地位;逼迫一個民族接受軍事統治。 (艾蓮娜.柯雷普費茲;散文家兼詩人)

若是只看上面這段文字,一下子,還以為是在說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做的事。回過神來,才發現不是,這是現在的以色列人對巴勒斯坦人做的事。

此外,在這本書中有兩段文字,一直在我心頭迴繞:

詩人塞登 (Efraim Sidon) 用大屠殺的記憶來質疑黎巴嫩戰爭的正當性:
我指控錫登 (Sidon) 與泰爾 (Tyre) 兩地的兒童
他們的死亡人數尚未清點
三歲大的、七歲大的,還有其他年紀的 –
我指控他們犯了與恐怖份子為鄰的罪。
孩子們,如果你們不曾住在他們近旁,
你們今天就會是學生,
所以,你們必須受懲。

看 完這首詩,再想到去年以色列為了懲罰真主黨人,對一個叫迦南的小鎮發動攻擊,炸毀一所避難所,造成許多平民傷亡,其中最小還是小 baby,最老的也七十幾歲。裡面沒有中壯年人,因為以色列數週的封鎖,已經讓當地斷糧。因此這些小孩的父母都冒險走路出去找食物。只是沒想到回到家時, 卻只能見到自己的寶寶…。CNN 的主播在報導這篇新聞時,甚至動了怒,質疑以色列為什麼不派特戰部隊直接進入,把武裝份子抓出來就好,而要動用空襲這種方式?

(迦南是音譯。和聖經上那個「迦南美地」的「迦南」不是同一個地方。不過讓人覺得猶太人真是莫名奇妙的是,在聖經裡頭,「上帝允許希伯來人到迦南去,把那裡『不義』的人殺掉。因為迦南是要賜給希伯來人的。」呿…聖經是誰寫的?不義是誰講的?)

另一段更讓我痛心的詩,也是塞登寫的。他用反諷的筆調寫下:
我指控黎巴嫩的居民 – 所有的人
必須為納粹在大戰時對我們的殘酷迫害負責
因為世世代代,我們每個人都必須
自以為
正在對付希特勒
永遠,永遠
這正是比金 (Begin) 正在做的。

我指控你們全部的人!
因為我永遠永遠
是天經地義的受害者。

當 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正好是今年的二二八前夕。我有幸並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但是直到現在,台灣民族自己的政黨都已經執政兩任了,竟然還有臉把這種事拿出 來指責在野黨。這就讓我感到很不解。當一個政黨成為執政黨的時候,他所要承受的,不只是權力、義務和責任而已。執政黨也應該承受政府曾經做的錯誤的政策所 造成的負債。好比前一任做了錯誤的決策,開發山區,讓接下來的幾年一直山崩、土石流。這時候,下一任能說:『那是前一任做的錯事,叫他來道歉,至於土石流 造成的損失,和我沒關係。』這種話嗎?不,當你決定要參加這場權力鬧劇的演出時,好的,壞的,你都該接受。故然,那是前一任犯下的錯誤,但是,該道歉的永 遠都是「當權者」。都成為當權者了,還一直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那你就是真真正正地在利用、在消費受害者罷了。

最後,本文中可以讀出,作者本身是一個學養豐富的學者,但是過於「學者風格」的文筆,會有一種缺點 – 乍看之下會為之一楞,心中浮現:「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的聲音。比如

中文版 42 頁:
在《猶太人之城中,唯一的生命跡象只是一座冒煙的煙囪;城市本身在上帝誡命的重大壓力下沉陷,「在它的被揀選性 (chosennness) 的象微物之下奄奄一息」…

中文版 103 頁:
… 經歷了大屠殺以後,猶太人要怎樣與上帝相處?猶太人還可以相信一個容許這種災難發生的上帝嗎?有超過一百萬無辜猶太小孩被殺以後,猶太人還能信上帝嗎?… 因此大屠殺神學家提出的,是一種超越禱告、儀式和上帝確定性的宗教,並把該宗教放在猶太民族的歷史躍進中來思考 (一九六七年後的以色列是這歷史躍進的體現者。)…

中文版 175 頁:
超越 (beyond) 這個概念,或者說承認一個更高真實的決定,並不只是或主要是關於超越性 (transcendent) 的 – 至少不是一般理解的超越性。

中文版 176 頁:
…列維勒斯把這種時刻形容為在此與非在此,存在於時間之內也存在於時間之外。寬宏在其中會被擁抱和擴大;自由會被授與和取得。

這些字句,往往我都要讀個兩三遍,才看得懂那句句子是什麼意思。但是多看了幾次,除了讓自己更了解作者的意思外,也不得不為作者細密的思維和辯証感到折服。除了論証有「理」,作者更讓我看到身為一個人文學者對「人」的關注和那份痛苦的溫柔。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