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月 2007

一個包 (a package)

我喜歡收集盒子、箱子和袋子。而對我收集盒子、箱子和袋子這些容器這件事,我一直執行得很邋遢。

這並不是說,這是一種很邋遢的習慣,而是說,我像是抱著一種開民宿的心情在收集這些容器。這些盒子箱子和袋子在某一個因緣際會之下住到了我的民宿裡,然後又為了各自的某些莫名的理由一去再也不回了。(也許每個盒子、箱子或是袋子都有自己規畫吧。)

我沒有像鐵道迷、集郵迷和其他世上各種奇奇怪怪的迷們一樣把蒐藏品分門別類的行為。也許從嚴格的定義角度來說,我說不上是盒子迷吧。(同理,也不是箱子迷或是袋子迷!)

我收集容器,因為它們似乎象徵著一種「潛在的秩序的可能性」。

首先討論其中的「秩序」這部份。當我手上有一個長-寬-高都是26.3公分的盒子的時候,我就會忍不住地想:「如果我手上有足夠的這種統一尺寸的盒子,那麼我就能把許多東西分別放到同類的盒子裡。然後再去訂一個26.3公分的整數倍數的長-寬-高,再加上走道的預留空間的房間,我就能把我全部的人生硬體經歷放到這個房間裡。」

這樣的想法至少有兩個弱點。一.我所擁有的物品,不一定都是26.3公分以下的尺吋。二.分類的標準是?(e.g., 「自動鉛筆」應該分類為「自動類」而和「可換替心的中性筆」放在一起?還是應該分類為「鉛筆類」而和「工程鉛筆」及「普通鉛筆」放在一起?)對第一個弱點,我還沒有一個很完整的解決的方案。但是對第二個疑問,我的做法是:「我避免擁有第二個分類項目的物品。」(例如:「我不買可換替筆心的中性筆。」)

(暫時抽離問題本身,回到現實面,除了在大賣場一次拿了兩個科學麵的紙箱外,我還沒有什麼機會能在同一時間擁有兩個以上能放入我二十七年的人生所擁有的硬體的容器。更何況,我二十七年的人生硬體量,光憑兩個科學麵的紙箱,根本就放不下...因此上面這一段,完全是杞人憂天的行為。)

再回到「潛在的秩序的可能性」的「潛在」及「可能性」的部份。我又很不想要弄成事事都依循著某種秩序的樣子。理由有三:一、那樣的人生很無聊。二、那一下子就被人摸透了。三、秩序是用來被打亂的。既然總會被打亂,那幹嘛要建立?(至此,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又回到了原點。)

容器是拿來盛裝的物品的,裝好,包起來就會變成一個「包」(a package)。有趣的是,在某國的國軍用語中,「包」是指錯誤,就語意的結構層面討論,其可用於直接賓語或是謂語位置,不能夠做為一個主語或是述語。例如:「一個很嚴重的(一個很嚴重的錯)」、「他出了 (他犯了錯)。」甚至「有好幾個i (pro) 要 (我) 解決____i」都是可被接受的用法。而「*一個很嚴重」、「??這個很嚇人」甚至「# 這個(pro)我要來解決它。」都不是完美而自然的用法。

我想,是不是這種對容器的邋遢收集偏好,在無形的冥冥中驅使我對中文的「名詞」做了一個失敗的研究。如果我們能說「杯」在「一杯水」中是「水」的容器。那麼我們是不是同樣也能說「匹」在「一匹馬」中指的是「馬」的容器?或是,更自然一點的說法,把這一段的「容器」都直接用「取代」的功能,換成「計量單位」?!那種「潛在的秩序的可能性」的感覺又跑出來了。就像是一個天文學家發現了天上的星星原來是照著某種方式排列(嗯...何不試試「亂數排列」這種排法?),那種潛在的秩序的可能性就像是不小心見到了人類這項產品的某部份藍圖一樣。這種窺探全人類隱私的行為,語言學家會上癮嗎?

答案好像是肯定的。

好的,如果我們已經在「馬」和「水」之間嚐過那窺探全人類隱私的爽快。那麼...「馬匹」、「花朵」這種名詞,又是什麼東西?

(再度抽離開問題本身。假設上述的「量測單位」(匹啦、朵啦、杯啦...等等)是餐具的話,每次想到這些名詞的時候,我的腦海中總是忍不住出現一個畫面。就像是「馬」、「花」這些名詞,就是去餐廳時會乖乖地用「餐廳提供的那些可重覆使用的環保餐具」的傢伙。而「馬匹」、「花朵」這些名詞,就是那些去餐廳時,會自己從身上拿出一份「自備的可重覆使用的環保餐具」的地球愛好人士。最後,「水」呀、「油」呀...這些隨便拿個容器都能量的名詞呢,就像是那些因為某種緣故而一直使用免洗衛生筷的外食族。)

這個問題我答不出來。我的資格考也因此拿了個留校察看的結果。
Ooops... 好大一個包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