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Media Player 開始變成 Window Media Player 和 Media Player Classic 兩個不同的軟體之前,我就已經換到了 Linux 的平台,那時候的 Linux 平台上,就已經有了百家爭鳴的音效檔案播放軟體。接著經過了許多發展和整併,多媒體撥放器大致上演變成了四種設計,分別代表了四種不同的思維:
>>
Type A. 簡潔外觀:像是 alsa player 這種,就是所有的功能都有,但美觀不是重點,有用就好了。典型的駭客哲學下的產物。

(圖一:AlsaPlayer)
>>
Type B. 影音通吃:像是 Totem, Mplayer 或是 VLC。幾乎什麼影音檔都能開啟播放。我曾經一度很喜歡看 Totem 的 visual-effect (其實現在還是很喜歡)。說也奇怪,我就是覺得這個 Visual-effect 比 iTunes 裡的或是 Windows Media Player 上頭的視覺效果好看。常常一盯就看了很久…(小離題一下:大二的時候使用 Windows 98 ,那時候和好友 J, P-l 就常常盯著硬碟重組的藍格子跑…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圖二:Totem 播放音樂時的視覺效果)
>>
Type C. 類 iTunes:
從蘋果電腦推出了 iTunes 之後,虛擬的分類方式加上整合的介面也變成了主流的介面之一。於是 Linux 上也有類似介面的 Amarok , Rhythmbox …等等。雖然這是一個好主意,但是我總覺得「不過是想聽聽歌而已,給我一堆東西佔著系統資源幹嘛?」
Type D. 類 Winamp:
在 Linux 上面,比較早期的 XMMS 就是一個介面和 Winamp 一模一樣的播放器,甚至連 Skin 都可以直接抓 Winamp 的過來用。後繼者 Beep Media Player (BMP) 也是承習自一樣的介面,只是在設定參數的介面更為簡潔一點。後來 BMP 也分裂成兩個計劃,一個是 BMP2,後來改名為 BMPX,走的是類 iTunes 介面;另一個是 Audacious 則仍然維持類似 Winamp 的使用介面。
雖然這就是一個青菜蘿蔔各有所好的世界,但是仔細想想,如果我要聽音樂,那麼我就用最少的資源聽音樂就好了,不管是 MP3 還是 OGG 格式,其實都是經過破壞壓縮的檔案格式,再怎麼聽也不會聽到飽滿的音色。如果我想要播放其他的多媒體格式,像是 mpeg4 或是 .avi 檔案,那麼我也不會很勤快地去一個一個裝外掛。綜合以上兩點考量,我的 Linux box 裡面,就是用 Audacious 和 Totem 為主要的多媒體播放器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