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在「MIT 長廊下的思考」一書中,有個段落提到研究人員在多年的研究後,仍然沒辦法找出一個有效的方式,可以從像溫帶森林般單調而遼闊的資料中,尋找並標定出像特定的一棵樹般難以分辨的實驗目標。(我忘了是染色的細胞還是什麼的…)
雖然沒有歸納 (或是演繹) 出一個有效的方式,但經過多年的訓練後,這位研究員可以憑自己的肉眼找出那一個特別的實驗目標。他自己也說不上來是怎麼一回事兒,但「…就像自己也變成機器的一部份似的…」盯著顯微鏡的研究員這麼說著。
在「駭客任務」裡死去活來的 Neo 也是一樣。當他覺醒以後,一切理所當然的東西在他眼裡就不再是「理所當然」的模樣,而變成了「比理所當然更貼近真實」的模樣了。好笑的是,在「母體裡」,最真實的東西,也不過是虛假的字符而已。
過去的兩個多月,在無邊無際的實驗數據海裡幾番浮沉後,我發現自己竟然可以不用靠數值分析的圖表,就直接從整堆數據裡讀出意義了!
那麼…這三堆數據的意義在哪裡呢?
雖然沒有歸納 (或是演繹) 出一個有效的方式,但經過多年的訓練後,這位研究員可以憑自己的肉眼找出那一個特別的實驗目標。他自己也說不上來是怎麼一回事兒,但「…就像自己也變成機器的一部份似的…」盯著顯微鏡的研究員這麼說著。
在「駭客任務」裡死去活來的 Neo 也是一樣。當他覺醒以後,一切理所當然的東西在他眼裡就不再是「理所當然」的模樣,而變成了「比理所當然更貼近真實」的模樣了。好笑的是,在「母體裡」,最真實的東西,也不過是虛假的字符而已。
過去的兩個多月,在無邊無際的實驗數據海裡幾番浮沉後,我發現自己竟然可以不用靠數值分析的圖表,就直接從整堆數據裡讀出意義了!
那麼…這三堆數據的意義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