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8月 2011

[設計] 空間的運用和習慣的操作 - 後篇

著 iPhone 的流行,有愈來愈多人開始買一部蘋果電腦來跑 Mac OSX 作業系統。也因為如此,除了上一篇討論的「工具列面板」導向後,另一種愈來愈常見的是像 Mac OSX 採用的「Dock 面板」導向的桌面空間利用方案。

預設的 OSX 桌面環境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雖然它也是應用了兩個工具列的設計方向。可是這樣還不夠好!一是它下面的工具列太高了。佔掉了扁扁的螢幕裡所剩不多的上下空間。另一個問題是 Dock 的設計裡左右兩個角落裡的空間幾乎無法利用。除了儘量把 Dock 塞滿圖示,好讓它往左右延長去填滿這兩個空間外,這兩個位置真的是有如中國山水畫一樣充份表現出「留白的藝術」啊…

[設計] 空間的運用和習慣的操作 - 前篇

去的三個多月裡,一直在忙著從無到有地打造一個透過網頁瀏覽器來操作的圖形作業環境。從安排按鈕的位置、文字的配色、每個欄位的尺寸…等等一一檢討、測試,漸漸也有一點心得…呃…好吧,是「一些」心得…嗯…好啦…是「很多」心得,多到可以寫成兩篇,可以了吧?

=== 以下大腸…大長篇開始 ===

我自己的桌機還是用傳統比例的顯示器。不管是 17 吋的 CRT 還是 19 吋的 LCD 都是 4:3 的比例。隨著現在常駐程式的數量愈來愈多,在這樣的顯示空間裡,像 MS Windows 95 以至到 Windows XP 裡或是 KDE 桌面環境的一條工具列是絕對不夠用的。

其實我自己主要是用 Linux 的 Gnome 桌面環境,但為了讓讀者理解,我就用繁體中文使用區最常見的 MS Windows 為例子說明。

工具列裡最常出現的四個物件:應用程式集 (Windows 下的「開始」鍵)、快速啟動區、程式切換區和常駐程式區。這四個東西如下圖這樣擠在一起,這是很有問題的設計…

 在同一個版本裡,「開始」鍵的尺寸不會變化,這就先略過不表。但是隨著莫名奇妙的東西都想常駐程式區的系統匣裡佔個位子,這個區域就戀得愈來愈長。再加上現在的電腦設備愈來愈讚,多工的性能也愈來愈好。很多程式都是開啟了以後就懶得關掉了,於是程式切換區的小方塊也會愈來愈多,甚至多到只剩下一條線,再也無法分辨它是什麼東西 (所以也就失去了「快速切換程式」的意義。)。最後是隨著使用習慣愈來愈固定,每次開電腦都是開啟那幾個固定的程式,於是又會把這些程式的啟動捷徑加到快速啟動區去…

工具列這小小的一個空間,竟然就此變得寸土寸金了!

24 8月 2011

[小狗] Tano 十個月囉!

經想過, Naboo 是接下來的十年內養的唯一一條狗,雖然調皮,但大部份的時候,他都能照顧自己,所以也不算麻煩。給他毛巾,他會自己鋪好床準備睡覺;給他電扇,他也會在四處跑來跑去之前,先把風向喬好。豈知,世事無常,我和他的緣份就只有一年而已。

沒吃完的的飼料,空盪盪的籠子…那就再找一隻好了。如果能付出一點時間,讓另一隻小狗也有人疼的話,那麼 Naboo 的「死」,反而成了另一隻小狗的「生」了。

就這樣,在網路上見到邱先生的「母英鬥送養」的貼文。到了約好的日子,就去接狗了。

牽過小狗,離去前,邱媽媽走出來說了一句「要疼她」!心裡頭「轟」地一聲…哇…這感覺就像把別人的女兒帶回家似的。一時語塞,我只能說著「會,會,很疼。」這種不成句的話。

後來,因為答應了人家「要疼她」,這位狗小姐取名叫「他諾 (Tano)」。取其「彼男之諾」之意,同時這也是星際大戰中,一位勇敢的女性絕地武士的名字。

我對「品種狗」或是「混血狗」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偏愛傾向。我覺得…狗就是狗,只要生活環境和作息能配合就好了。連著兩隻狗都養英國鬥牛犬,主要是兩隻的體形差不多,所以籠子,車子座位,生活空間…等等都能繼續使用。另一方面則是「英國鬥牛犬不太愛叫,通常都很安靜」的特性,在都市裡比較不會造成鄰居的困擾。

Tano 回家的第二天,我發現我錯了…

05 8月 2011

[兩界]喧囂的生途

泳時,隨著口鼻露出水面與潛入水中時的一吸一吐,耳朵也跟著交互體會著池畔的喧鬧和水中的謐靜。我不喜歡在划水時拍出水花,因為那會破壞水裡的那股靜默,即便是有不長眼的小屁孩踏步又墊腳地擋到我的水道,我也只是再潛深一點,從他的腳尖旁悄悄溜過。

我連「借過」都不想說…這種只管自己快活,不顧他人感受的孩子,將來自然會成為獨霸一方的有錢成功人士,我連一秒鐘人生都不想浪費在他們身上。

幸而今天的池水相當乾淨,即使貼近池底也不會見到一絲絲的毛髮或是人類身上的種種分泌物以一種自成一個宇宙的方式懸浮在接近池底的地方。

在這口氣用完前,我的眼角瞥到一隻蜈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