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8月 2011

[設計] 空間的運用和習慣的操作 - 後篇

著 iPhone 的流行,有愈來愈多人開始買一部蘋果電腦來跑 Mac OSX 作業系統。也因為如此,除了上一篇討論的「工具列面板」導向後,另一種愈來愈常見的是像 Mac OSX 採用的「Dock 面板」導向的桌面空間利用方案。

預設的 OSX 桌面環境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雖然它也是應用了兩個工具列的設計方向。可是這樣還不夠好!一是它下面的工具列太高了。佔掉了扁扁的螢幕裡所剩不多的上下空間。另一個問題是 Dock 的設計裡左右兩個角落裡的空間幾乎無法利用。除了儘量把 Dock 塞滿圖示,好讓它往左右延長去填滿這兩個空間外,這兩個位置真的是有如中國山水畫一樣充份表現出「留白的藝術」啊…

但是, Mac OSX 裡的 Dock 就是這麼粗,要把它弄成像 Gnome 裡的工具列一樣細細的一槓是不可能的。於是,為了善加利用螢幕空間,我把它移到左邊去。

為什麼是左邊,而不是右邊呢?這是因為有的視窗右邊會有一個捲動頁面的拉桿 (是這樣叫的嗎?),如果把 Dock 放在右手邊,那可能在捲動頁面的時候一個不小心又啟動了什麼沒有要啟動的程式。相較之下,幾乎所有程式的左邊都沒有什麼可以操作的按鈕 (除了 OpenOffice.org 1.x 版和幾個像小畫家一類的繪圖軟體),所以把 Dock 放在左邊,應該是「Dock 面板」導向的設計裡最合適的位置了。

和流行的 OSX 相比,在台灣能見度低很多,但主要是由 Ubuntu Linux 力推的 Unity 桌面環境和我現在的想法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Unity 預設的配置是像這樣子的…

雖然寬螢幕已經成為不可擋的驅勢,因為我們再也買不到 4:3 的傳統比例螢幕,但仍有許多像我一樣的老頑固一直沒有換新的設備。(我是覺得…東西沒壞,就不用換新的啊…噓…這種話不能被電腦聽到,不然它就…)

因此各大網站為了照顧像我這樣的讀者,在設計版面時,仍然會在左、右留下相當的空白,如此才能讓同一頁的內容不會因為每個讀者的螢幕寬度不同,而在排版上產生嚴重的差異,甚至讓同一篇文章在傳統螢幕上是 50 行,到了寬螢幕上就只剩下 20 行。

在這種畫面的左右仍然有所留白的考量下,我認為 Unity 的工具列位置設計已經到了接近滿分的程度了。雖然,我目前還在等 Unity 提升操作及整合上的穩定度,所以還在繼續使用 Gnome2 桌面環境。[Unity 操作示範]

但我認為,在滑鼠和寬螢幕落入和軟碟機一樣的命運之前,不管是工具列面板導向的思維,還是Dock 面板導向的思維,相較於 MS Windows 的一個工作區塊的設計,兩個工作區塊應該是桌面空間利用最有效率的設計了。

ps. 咦?這樣好像有偷婊到 MS 的感覺…
ps. 前篇的發表日是 Linux 被發明出來 20 週年的日子。感謝它的發明人 Linus Torvalds,感謝 Richard Matthew Stallman (RMS) 的 GNU 計劃,感謝 Linux 作業系統讓我們有「操作」作業系統的自由。生日快樂! Linux !

(系列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