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5月 2010

[日本]Day02:地表漫遊系列 - 菊與刀 之 奈良篇 - 後篇

今天最後的行程安排,是從若草山經二月堂,再轉向東大寺,去看看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

若草山、二月堂甚至東大寺的故事,網路或是圖書館裡隨便找都一大堆。但那都不是我想問的問題。我想問的是在前篇中提到的「日本味」是什麼?

日本給人的印象就是能巧妙地融合傳統與現代,舊的和新的,就像「菊與刀」一書中所提及的「雙重性」。說是「融合」,但我個人的感覺更像是:「日本人很懂得如何以舊有的框架去解釋新的現象!」

比如說 telephone 這個字,在傳入中國的時候,我們一開始叫它「德律風」,但是日本人發現這個玩意其實還是拿來「講話用的」(舊有框架) ,只是要「接電線」(新的現象) 罷了,於是便叫它「電話」!

如果我這個觀念能成立的話,便能呼應日本文豪 遠藤周作 先生在「沉默」一書中有一段放棄信仰的神父所做的告白「…我們所信奉的教會,在日本就像蜘蛛網上的蝴蝶。那個形體還在,但是內容已經不一樣了…」以及「日本人巧妙地把我們的天父當成了他們一直以來信仰的天照大神…」。

以上的例子,在在都是以舊有的框架去分析、詮釋新的現象的作為。那麼,座落在一個充滿與自然和平共存的四萬神信仰,認為萬物皆有靈的環境中的日本首都,要怎麼吸收、解釋「無神信仰」的佛教呢?
想著想著,看到路邊擺了幾個陶土做的偶像,有山豬,有山犬,甚至還有一個紅色的尖牙小鬼!
本來看到這樣的東西,還覺得有點童趣。但是接著在從二月堂繼續往東大寺的路上,又看到路邊擺了一堆石頭地藏王菩薩…
 看著諸位菩薩或是歪頭,或是咧嘴的表情,就像是宮崎駿的魔法公主這部動畫電影裡,住在森林裡的白色小樹精…
突然,一切都像是剛才吃掉的丸子一樣,整整齊齊地串起來了!

我覺得,日本借用了佛教裡「人人都有佛性」的觀念,配合自己原有的「日本四萬神」的信仰框架,重新建構了一個「有日本味的佛教」。在這個新的日本版佛教裡,這些白色小樹精全都變成了地藏王菩薩!

我不是專家,我也無意挑戰或是複製誰人的說法。以上的想法,完全是我個人的意見,榮辱自負。

在奈良這一站,我似乎可以定義「日本味」即為『用舊有框架去解釋新現象的作法』!但這究竟是否可以推衍,進而解釋更多我們所 (自以為) 熟悉的日本呢?

我希望能在千年古城「京都」找到答案。但因為地緣的關係,我接著要去看看大阪城!看豐臣秀吉這位低等武士出身的男子,竟統一了日本,並發想著要侵入中國!

大阪天守城,載入中…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