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就要搭機回台灣了。一個上午的時間要做什麼好呢?在京都的晨光中醒來,空氣冷冷的,我刷牙的時候想想…刮鬍子的時候想想…Check out 的時候再想想…
把親朋好友交待要幫忙帶回去的東西一次購足好了。趁早,跑了一趟有「京都廚房」之稱的錦市場,也順便到附近的「頂法寺」,又稱「六角堂」看看有「京都肚臍」之稱的京都幾何中心點。
不過說到這裡,又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日本的寺廟都有「兩個名字」?像金閣寺本名是「鹿苑寺」;而銀閣寺其實是叫「慈照寺」;東本願寺的正式名稱是「真宗本廟」;西本願寺其實才是真正的「本願寺」;三十三間堂的真名是「蓮華王院」。看來看去,只有「東大寺」真的只叫「東大寺」了!
可是好像只有佛寺會有兩個名字,日本自己神道教的「神社」就沒有兩個名字。這是普遍的現象嗎?還是正好我跑的這幾間都有這樣的特色而已?
這和前幾天體悟出來「日本以自己舊有的眼光去詮釋新的現象」有沒有什麼關係呢?或是這其實只是「菊與刀」一書中所說的「日本人的雙面性」的某種體現而已呢?
在地表漫遊的系列裡,我刻意不以「照片的解說」或是「景點間的動線」做為主軸。因為那些地方已經有幾千萬人次去過了,網路上隨便都能找到比我拍的還要美上幾千倍的照片;同理,我不需要也不希望有人跟著我的動線,期待能複製我的感動經驗或是行程。
地表漫遊的精神,應該像是阿姆斯壯登月時說的前半句一樣『這是我的一小步…』,正因為是「我的」一小步,不是你的,不是他的,所以這些經驗和感受才是無法被複製,也才是最值得分享的。
這次的日本行就要結束了,我好像知道了些什麼,又好像錯過了什麼…在這幾天的地表漫遊系列裡,其實還有很多事沒有提到…
像是在超市裡問店員有沒有「小包一點」的盒裝面紙,結果兩個人嘰哩呱啦了半天,店員大概是想省麻煩,雖然很熱心地想解決我的問題,最後還是一邊呵呵笑,一邊乾脆地跟我說「沒有耶~」然後我卻在轉角處找到了「小包一點的盒裝面紙」…
像是在路邊遇到三個穿著正式和服的高中女生,嘻嘻哈哈地晃過我的鏡頭面前,一邊還不斷回頭,像是在說「不拍嗎?可以拍哦!」
嘿~我那時候就想…怎樣~你愈是期待我拍,我就偏不拍!
後來才想到,可能是我兩天沒刮鬍子,再加上到日本的第三天就感冒,所以面容憔悴,三個小女生回頭時的指指點點,應該是說:『哇~你看那個傢伙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耶~還是個很胖的鬼呢!』
像是在京都車站看到快跟棗子一樣大的「糖炒粟子」;
像是和民宿主人討論怎麼樣的人生比較精采;
像是跟大阪人和京都人一起闖紅燈;
像是要趕火車時,跟著指示牌走入地下街,然後繞著繞著又走回原點的鬼打牆;
像是終於在最後幾天,開始聽得懂店員問我『你要筷子嗎?』和『你要袋子嗎?」的不同;
像是在人潮「兇猛」的商店街裡,一間沒有客人光顧的店家裡,每個店員快要冒出火來的眼神;
像是在大坂城公園裡那間超髒的廁所 (只比沒沖水的德國觀光客的廁所好一點點而已) 門板上畫的「同志春宮圖」;
像是像是在二年坂 (還是三年坂) 吃抹茶挫冰,吃到超過店家的關門時間,但是我還慢慢吃…(因為吃太快,會頭痛啊!而且我是離開時,才確定果然是超過他們的關門時間了) 最後在店主人送我出門時的笑容中,看到一絲絲 (就是那麼一絲絲) 的不悅…
像是在回程的飛機上,因為亂流而弄倒的飛機餐…
有這麼多沒有拍照片,也沒有在遊記裡提及的事件讓這一趟在日本的地表漫遊變得更有趣。
下次要去哪裡呢?碧海藍天的希臘?極光閃閃的斯德哥爾摩?東歐雙子城布達佩斯?還是橫跨歐亞的伊斯坦堡?誰知道呢?
也許你下次在世界上某個街頭角落看到在流浪的街友,就是本人在下我也不一定!
14 6月 2010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